林彪有何特殊之处,为何能驾驭四野百万大军?要知道四野名将如云

【引言】 近代史上,林彪是个复杂人物,其一生兼具大智大愚、大雄大奸,于不同历史时期,扮演着迥异的角色。 不可否认,林彪对我国革命贡献显著。身为最年轻的开国元帅,其用兵之奇谋至今仍为人所赞叹不已。 新中国成立前漫长的革命岁月中,林彪历经百战,屡战屡胜,堪称“常胜将军”。其麾下的四野部队猛将众多,乃我国军队的中坚力量。 林彪究竟凭何能耐,能独自统率四野百万雄师?他是否真的具备某些“非凡特质”,方能如此? 【一、猛将如云的四野与白面将军】 让林彪指挥的第四野战军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部队。 新中国成立时,...


【引言】

近代史上,林彪是个复杂人物,其一生兼具大智大愚、大雄大奸,于不同历史时期,扮演着迥异的角色。

不可否认,林彪对我国革命贡献显著。身为最年轻的开国元帅,其用兵之奇谋至今仍为人所赞叹不已。

新中国成立前漫长的革命岁月中,林彪历经百战,屡战屡胜,堪称“常胜将军”。其麾下的四野部队猛将众多,乃我国军队的中坚力量。

林彪究竟凭何能耐,能独自统率四野百万雄师?他是否真的具备某些“非凡特质”,方能如此?

【一、猛将如云的四野与白面将军】

让林彪指挥的第四野战军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部队。

新中国成立时,共有1600余名开国将帅,他们历经战火锤炼,皆为英勇无比的战士,各自战绩辉煌,令敌人在战场上胆战心惊。

在1600余名精选将帅中,林彪麾下的四野占据500余人,其中包括罗荣桓、刘亚楼、邓华、韩先楚等名将,均为我国近代军事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。

四野战斗力惊人,源自其前身东北八路军、新四军主力及东北抗日联军,于解放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,人数与兵力随战事推进逐步攀升。

1948年解放战争临近尾声,东北野战军(四野前身)兵力增至惊人的103万,其核心领导人物为林彪,他引领着这支百万大军。

解放战争结束后,林彪麾下的四野再次扩军,吸纳了中南军区的部队,至此,林彪直接指挥的部队总人数达到了150万。

尽管林彪麾下雄兵百万,勇将如云,然其外表并无将军之威猛,反倒更像一位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。

1938年起,林彪因伤患植物神经性紊乱症,多次赴苏治疗却留下病根,变得怕水怕风,就连强光环境也会让他紧张得出汗。

历经诸多波折后,林彪体质渐弱,外表与那些健壮士兵形成鲜明对比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他都难以被视为这支庞大军队的统帅。

人不可仅凭外表评判,如海水难以斗量。林彪貌不惊人,却是战场上的猛将,革命经验丰富。以其能力和资历,林彪堪称一位合格的将军。

【二、他也曾年少有为】

林彪1907年出生于湖北黄冈,家境尚佳,9岁时得以进入私塾学习,从而打下了初步的文化基础。

动荡年代影响了林彪,他15岁转学至武昌共进中学,后于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首次接触革命。

林彪年仅十五六岁,便已是进步青年的典范,被共青团指定为中学团支部书记,且在1925年“五卅”运动中积极投入,有力推动了当地学生运动的发展。

离校后,林彪毅然决定投笔从戎,立志以军人之姿扭转中国贫弱局面。他选择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,深入学习了诸多战略思想。

林彪的命运随之转折,军校所学被其应用于日后生涯,战斗与革命遂成为他生活的核心与至高使命。

南昌起义时,林彪毅然追随朱德,未因起义军在潮汕等地受挫而退缩,他坚守信念,屡次圆满完成朱德总司令委派的任务。

因此,林彪获得朱德等人的深信,随朱德上井冈山,期间结识了毛主席,并迅速晋升为红一军团军团长。

林彪24岁时便成为军团长,实属荣耀。相比之下,第二军团团长贺龙与第三军团团长彭德怀均年长他十一二岁,这彰显了林彪的年轻有为。

担任军团长后,林彪未自满,仍积极指挥战役,屡立“反围剿”战功。长征艰难时期,他率领的红一军团更是主力部队,作用举足轻重。

林彪的成功与毛主席紧密相关。若将林彪比作日行千里的汗血宝马,毛主席无疑是慧眼识珠的伯乐,对林彪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
当革命队伍中28团团长职位空缺时,毛主席放心地委任年轻的林彪为团长,尽管当时他手下有不少士兵年龄都长于他。

林彪面对危难毫不慌乱,毅然接下任务,且在部队中践行简朴作风,与战士共进退,迅速赢得了28团将士们的认可。

接着,林彪率领28团屡战屡胜,在军队中树立了崇高威望。这一切的根基,源于毛主席对他的深信不疑。

主席凭借敏锐的眼光,不拘年龄,唯才是举,于茫茫人海中甄选出一名年轻战场骁将。

【三、用兵之诡道,成事之天命】

抗日战争中,林彪在我军占据重要地位。1937年时,他担任115师师长,是军中最为年轻的师长。

尽管年幼,林彪作战时却毫不手软。1937年8月,日寇攻占平津后,沿津浦、平绥铁路西进,意图将势力扩展到陕甘宁区域。

面对日军侵犯,我军岂能坐视不理?林彪于此时被赋予重任,担纲起阻击日军的关键职责。

林彪敏锐察觉日军第5师团主力西进时必将攻打平型关,此地地形险要,易于防守,实为战略要地。

通常而言,在此局势下,采取阵地战实为上策,因平型关地利之便,利于防守,我军可凭关隘对日军实施牵制性打击,充分利用防守优势。

林彪认为日军与我军力量悬殊,正面阵地战风险大,可能受损严重,故决定采取冒险策略,改阵地战为伏击战,并抢先占据有利地形。

日军本欲在平型关与我军正面交锋,林彪的行动却使其计划落空。高傲的日军自信满满入关,未料我军敢于反击。

林彪利用日军松懈之时,迅速命令伏兵发起攻击,678团在炮火中截断日军退路,同时,685团战斗一打响即歼灭敌军一部。

顷刻间,骄傲自满的日寇惊觉自己已陷入重重围困,686团战士随即与日寇展开白刃交锋,令日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

此战役历时约6小时,林彪115师成功围歼被困日军,仅东池路区域由国民党军队防守的日军侥幸逃脱。

此役后来被誉为平型关大捷,林彪彻底打破了日军正面战场无敌的神话,极大地提振了中国数千万军民的士气。

林彪麾下兵力运用诡谲,且对战局洞察敏锐,在此战中尽显无遗。胜利非天赐,实为林彪个人才能所致。

林彪于1938年不幸重伤,在苏联疗养长达4年之久,直至1942年才返回国内。此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,他在战争中的发挥空间大幅缩减。

然而,使林彪声名鹊起的并非抗日战争,而是即将爆发的解放战争,这些战役直接扭转了林彪的命运轨迹。

【四、驾驭雄师,70万大军“关门打狗”】

解放战争初期,林彪身体初愈,能重返前线指挥。中央遂任他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,并兼任东北野战军司令,于东北掌握重兵之权。

林彪此次的敌手非同小可,蒋介石倚仗美国帝国主义支持,获大量海陆空援军与装备。他因此在东北部署30万美式装备军队,该数字后续增至60多万。

林彪深知,以手头兵力硬抗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非明智选择,故遵循党中央“让开大路”方针,避开大城市,率部深入农村。

在农村,林彪积极建立革命政权,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革命,大幅增强自身武装。他采取多点进攻策略,逐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。

林彪的战略核心在于扬长避短,国民党军队虽装备精良,却难以抵挡林彪的频繁袭扰,兵力大减,1948年后,国军不得不退守沈阳、长春等大城。

此刻,林彪麾下兵力已对国军构成压倒性优势,无论数量抑或质量,均远超国军众多。

获知确切情报后,林彪毅然舍弃了曾带来丰厚战果的伏击策略,转攻城市与阵地,运用“猛打、猛冲、猛追”战术,将敌军击溃得溃不成军。

林彪之名在国军中迅速成为死神的象征,麾下雄兵数十万众,行动诡秘莫测,往往能瞬间使一座城池陷入重重包围与功能瘫痪。

时机成熟之际,林彪果断发起辽沈战役,迅速切断北宁线,致使国民党军队援助锦州及东北其余地区的希望破灭。

接着,他发起辽西会战,全面截断东北国民党军的退路,构筑起数十万大军的铜墙铁壁,以瓮中之鳖之势,歼灭并改编国民党军共52万余人。

我军在此战中仅损失约三万九千人。林彪展现的战略堪称教科书级别,表现出色。

【五、林彪的特殊之处】

林彪的战绩显示,他擅长硬仗,对敌军心理洞察入微,能在战场上高度预判敌军动向,表明他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指挥官。

因此,林彪在战争中屡战屡胜。他拥有卓越的军队凝聚力,即使兵力处于劣势,也敢于创新,吸纳所有可用力量。

林彪在战争中展现的卓越能力,是他能指挥四野百万雄师的关键。士兵明辨是非,常胜将军林彪自然赢得了他们的认可与尊敬。

关键在于,林彪虽年轻,却是资深革命者,资历足以胜任四野领袖。即便四野名将众多,林彪也能稳稳掌控局面。

倘若林彪未曾为利益所惑,走上歧途,他的名声与事迹定能更广为人知,传颂于世。

遗憾的是,世间从无如果可言,林彪将一手优势尽毁,此举着实令人痛恨且深感惋惜。

林彪一生十大经典战役盘点[OL]。中国新闻网,2013年7月23日发布,详细回顾了林彪参与的十次重要战役。

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林彪,以其精妙的谋略与卓越的战斗能力著称。[OL]央视网
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


相关资讯